《动物解剖生理》实验教学大纲
实 验 内 容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组织切片的显微观察 实验二、犬骨骼的观察、骨骼辨认测试 实验三、血液的凝固
实验四、红细胞的脆性试验
实验五、蛙心活动观察
实验六、红细胞计数
实验七、反射弧分析及脊髓反射活动观察 实验八、胃肠运动观察和小肠吸收观察
实验一 显微镜的构造、使用和保养
[实验目的]
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保养方法。
[材料设备]
显微镜、组织切片、擦镜纸等。
[方法步骤]
(一)机械部分
1、镜筒
2、物镜转换器
3、镜臂
4、调焦器
5、载物台
6、镜柱
7、镜座
(二)光学系统部分
光镜的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物镜、目镜和照明装置(反光镜、聚光器和光圈等)。
1、目镜:常见的有5×、10×和15×(×表示放大倍数)的目镜,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使用,最常使用的是10×目镜。
2、物镜:常用物镜的放大倍数有10×、40×和100×等几种。一般将8×或10×的物镜称为低倍镜(而将5×以下的叫做放大镜);将40×或45×的称为 1
高倍镜;将90×或100×的称为油镜(这种镜头在使用时需浸在镜油中)。
图1-3 物镜的性能参数及工作距离
C 线为盖玻片的的上表面,10´物镜的工作距离为7.63mm;40´
物镜的工作距离为0.198mm;10/0.25、40/0.65、100/1.25表
示镜头的放大倍数和数字孔径。160/0.17表示镜筒长度为
160mm,盖玻片厚度为0.17mm。
3、聚光器:调节光线的强弱,升高聚光器可使光线增强,反之则光线变弱。 光圈能控制进入聚光器的光束大小的可变光阑。以调节光线的强弱。在光圈的下方常装有滤光片框,可放置不同颜色的滤光片。
4、反光镜:反光镜有两个面,一面为平面镜,另一面为凹面镜,凹面镜有聚光作用,适于较弱光和散射光下使用,光线较强时则选用平面镜。
二、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准备
将显微镜平稳地放在身前的实验桌上,略偏左,使镜臂对着身体,镜筒向前。
(二)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转动粗调节器,使低倍镜前端距载物台约1-2厘米的距离。
②将光圈放大;让左眼朝目镜里注视,同时用手将反光镜转向光源;调节反光镜,直至从目镜里看到一个白色明亮的圆形视野。
(三)低倍镜观察
①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待检查部分位于通光孔中心,用弹簧夹片压住载玻片两端。
②两眼从侧面注视,将物镜降至距标本约0.5厘米时停止。
③用左眼朝目镜里观察,同时转动粗调节器,缓慢上升镜筒,直到视野中出现物象,再用细调节器调节。
(四)高倍镜观察
①先将低倍镜下找到所需观察的物象,把要进一步放大的部位移到视野正中央。 ②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到位。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光照明亮,再微微调节细调节器,直到物象清晰。
(五)显微镜复原
用擦镜纸揩净目镜和物镜,用清洁纱布揩净镜体。再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下降,然后将显微镜平稳地放入镜箱内保存。
3
实验二 动物主要组织的显微镜识别
[实验目的]
掌握单层扁平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单层立方上皮、疏松结缔组织、骨骼肌、平滑肌、神经元的结构特点。
[材料设备]
显微镜、单层扁平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单层立方上皮、疏松结缔组织、骨骼肌、平滑肌、神经组织切片及相关的图。
[方法步骤]
1、取镜与放置
移动显微镜时,要一手拿镜臂,一手托镜座,将显微镜放置在前方桌面上。
2、打开光源,上升聚光镜,开大孔径光阑。
3、观察
将被检标本置于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 旋转最低倍数物镜观察。 调节粗调焦螺旋,使载物台缓缓上升,直至物镜镜头接近标本。这时,一边使用目镜观察,一边调节粗调焦螺旋使载物台下降,直至视野中看到物像为止。 移动载片位置,使物象处于视野的中心,此时再调节细调焦螺旋以增加物象的清晰度,可以调节聚光镜和孔径光阑,使光线强弱适中,以便于观察。 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头。用细调焦螺旋调节,换用高倍镜后,可调节聚光镜和孔径光阑以增加亮度。
观察更细微结构必需使用油镜时,则在制片上滴一滴香柏油。油镜使用完后,要及时地用蘸有乙醚的擦镜纸把油镜镜头擦拭干净。
4.收显微镜
关闭光源;下降聚光镜;关闭孔径光阑;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之处于最低倍数物镜下。
显微镜保持清洁。显微镜的光学部分只能用专门的擦镜纸擦拭。 按实验室的要求,做好显微镜的使用记录等。
[实验结果]
1.复层上皮组织
2.平滑肌
3. 神经组织
4. 心肌切片
5. 硬骨组织
6.实验三 犬全身主要骨、关节、骨性标志的识别
[实验目的]
在犬骨骼标本上识别各部位骨骼及骨性标志。
[材料设备]
犬骨骼标本。
[方法步骤]
1. 脊柱骨的组成: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的形态与连结。
2. 胸廓的组成:胸椎、肋骨和胸骨。
3. 骨盆腔构造:背侧荐骨、侧面髋骨、后侧坐骨、腹侧耻骨组成。
4. 四肢骨组成及分布:骨骼名称、形态、关节名称、关节角度。
5. 骨性标志:肩胛冈、大结节、髋结节、大转子、坐骨结节。
[实验结果]
绘制犬全身主要骨、关节和骨性标志的图示。
[技能考核]
在标本和活体上识别主要骨、关节及骨性标志。
*骨骼辨认测试
软骨组织
实验三 血液凝固
[实验目的]
以血液凝固时间作为指标,了解对血液凝固影响的因素,加深对生理止血过程的理解。
[实验原理]
血液凝固是一个酶的有限水解激活过程,可分为三个环节:(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2)凝血酶原激活为凝血酶;(3)纤维蛋白的形成。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凝血因子和Ca离子的参与。根据凝血过程起动时激活因子来源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在血浆中,外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激活过程。
[实验药品和器材]
生理盐水,液状石蜡、草酸盐、柠檬酸盐、肝素(8 U/ml)。注射器,试管6支,小烧杯2个,试管架,竹签1束(或细试管刷),秒表。
[实验方法与步骤]
1. 采血(动物不限)。
2. 准备试管。
试管1 不加任何处理(对照管)
试管2 用液状石蜡润滑整个试管内表面
试管3 放少许脱脂棉
试管4 加草酸钾1~2 ml
试管5 加柠檬酸盐1~2 ml
3. 每管加入血液1-2 ml。将多余的血盛于小烧杯中,并不断用竹签搅动直至纤维蛋白形成。
4. 记录凝血时间 每个试管加血1-2 ml后,即刻开始计时,每隔壁15 s 倾斜一次,观察血液是否凝固,至血液成为凝胶状不再流动为止,记录所经历的时间。4、5号试管加入血液后,用拇指盖住试管口将试管颠倒两次,使血液与药物混合。
5. 如果加草酸钾和柠檬酸盐的试管不出现血凝,可再向两管内分别加入
0.025 mol•L-1的CaCl2溶液2~3滴,观察血液是否发生凝固?
[注意事项]
1. 采血的过程尽量要快,以减少计时的误差。对比实验的采血时间要紧接着进行。
2. 判断凝血的标准要力求一致。一般以倾斜试管达45度时,试管内血液不见流动为准。
3. 每支试管口径大小及采血量要相对一致,不可相差太大。
[实验结果]
将实验结果及各种条件下的凝血时间,并进行比较、分析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
[思考题]
1.血液凝固的机制及影响血凝的外界因素?
2.为什么有几管不凝?为什么有几管比对照组管凝血时间长?为什么有几管比对照管凝血时间短?
实验四 红细胞脆性的测定
[实验目的]
学习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方法,理解细胞外液渗透张力对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
正常红细悬浮于等渗的血浆中,若置于高渗溶液内,则红细胞会因失水而皱缩;反之,置于低渗溶液内,则水进入红细胞,使红细胞膨胀。如环境渗透压继续下降,红细胞会因继续膨胀而破裂,释放血红蛋白,称之为溶血。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这一特征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越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越不容易发生溶血,即红细胞渗透脆性越小。将血液滴入不同的低渗溶液中,可检查红细胞膜对于低渗溶液抵抗力的大小。开始出现溶血现象的低渗溶液浓度,为该血液红细胞的最小抵抗力;出现完全溶血时的低渗溶液浓度,则为该血液红细胞的最大抵抗力。
生理学上将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而将能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和悬浮于其中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如1.99%的尿素溶液),但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 [实验药品]
1%肝素,1%氯化钠溶液,2%氯化钠溶液,蒸馏水。 [仪器与器材]
10 ml小试管,试管架,滴管,1 ml移液管,2 ml移液管。 [实验方法与步骤]
1.溶液配制:取11个小试管,配制出11种不同浓度的氯化钠低渗溶液。
2.制备抗凝血:不同动物采血方法各有所异,但多采用末梢血,将血滴在有1%肝素(或柠檬酸盐)的表面皿上,混匀(1%肝素0.1 ml可抗10 ml血)。
3.加抗凝血:用滴管吸取抗凝血,在各试管中各加一滴,轻轻摇匀,静置0.5~1 h。
4.观察结果:根据各管中液体颜色和浑浊度的不同,判断红细胞脆性。 ①未发生溶血的试管:液体下层为大量红细胞沉淀,上层为无色透明,表明无红细胞破裂。
②部分红细胞溶血的试管:液体下层为红细胞沉淀,上层出现透明淡红(淡红棕)色,表明部分红细胞已经破裂,称为不完全溶血。
③红细胞全部溶血的试管:液体完全变成透明红色,管底无红细胞沉淀,表明红细胞完全破裂,称为完全溶血。
[实验结果]
报告该实验动物红细胞的最小渗透抵抗力和最大渗透抵抗力。将全班的结果加以统计,并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讨论如何通过渗透脆性特征判断机体的健康状况。
[注意事项]
小试管要干燥,加抗凝血的量要一致,只加一滴。
混匀时,轻轻倾倒1~2次,减少机械震动,避免人为溶血。
抗凝剂最好为肝素,其他抗凝剂可改变溶液的渗透性。
配制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时应力求准确、无误。NaCl溶液的浓度梯度可根据动物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
[思考题]
1.红细胞的形态与生理特征有何关系?
2.根据结果分析血浆晶体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的生理学意义。
3.输液时应注意的事项。
实验五 蛙心活动观察
[实验目的]
观察滴加乙酰胆碱、肾上腺素对心脏运动的影响。
[实验原理]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自动节律性高低不同。两栖类动物的心脏起搏点是静脉窦(哺乳动物的是窦房结)。正常情况下,静脉窦(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并依次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因此静脉窦(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搏动的正常部位,被称为正常起搏点;其他部位的自律组织仅起着兴奋传导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
[实验材料]
蛙或蟾蜍。任氏液、1:10000肾上腺素、1:10000乙酰胆碱。
[仪器与器械]
蛙板,蛙类常用手术器械一套,蛙钉,玻璃分针,秒表,滴管。
[实验方法与步骤]
1.实验的准备
(1)在体蛙心的制备
取蛙一只,破坏脑、脊髓后背位固定于蛙板上,左手持镊子提起胸骨后端的皮肤剪一小口,然后向左、右两侧锁骨外侧剪开皮肤。把游离的皮肤掀向头端。再用镊子,提起胸骨后方的腹肌,剪开一小口后,剪刀伸入胸腔(勿伤及心脏和血管),沿皮肤切口剪开胸壁,剪断左右乌喙骨和锁骨,使创口呈一倒三角形,充分暴露心脏部位。持眼科镊提起心包膜并用眼科剪剪开心包膜,暴露心脏(图
5.4-1)。
2.实验项目
(1) 观察心脏的结构 参照图5.4-1识别蛙类心脏。自心脏腹面可观察到心室、心房,动脉球和主动脉。用玻璃分针向前翻转蛙心,暴露心脏背面可观察到静脉窦和心房。记录每分钟的收缩次数(次·min-1),注意它们的跳动次序
(2)在静脉窦上分别滴加1:10000肾上腺素2滴,记录每分钟心脏收缩次数,滴加数滴任氏液,用吸水纸吸干。
(3) 再在静脉窦上滴加1:10000乙酰胆碱2滴,记录每分钟心脏收缩次数,滴加数滴任氏液,用吸水纸吸干。
[实验结果]
记录并分析各项结果。
[思考题]
1.正常情况下,两栖类动物(或哺乳类动物)的心脏起搏点是心脏的哪一部分?它为什么能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活动?
2.如何证明两栖类心脏的起搏点是静脉窦?
实验六 红细胞计数
[实验目的]
学习、掌握应用稀释法计数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方法。
[实验原理]
血液中血细胞数很多,无法直接计数,需要将
血液稀释到一定倍数,然后再用血细胞计数板,在
显微镜下计数一定容积的稀释血液中的红、白细胞
数量,最后将之换算成每升血液中所含的红、白细
胞数。
常用的血细胞计数板是改良式牛鲍尔计数板
(Neubauer),为优质厚玻璃制成。每块计数板由
“H”型凹槽分为两个同样的计数池(图6.5-1)。计数池的两侧各有一个支持堤,比计数池高出0.1 mm。计数池的长、宽各3.00 mm,平均分成边长为1 mm 的9
3个大格。每个大格容积为0.1mm。在9个大格中,位于四角的四个大方格是计
数白细胞的区域,每个大方格又用单线分为16个中方格;位于中央的大方格用双线分成25个中方格,其中位于正中及四角的5个中方格是计数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区域,每个中方格又用单线分为16个小方格(图6.5-2)。
[实验对象] 动物种类不限。
[实验药品] 蒸馏水,75%酒精,95%酒精,乙醚,血细胞稀释液。
[仪器器材] 显微镜,血细胞记数板(改良Neubauer),小试管,微量(血红蛋白)采血管,1 ml、5 ml移液管,玻璃棒,刺血针,干棉球。
[实验方法和步骤]
1.采血与血液的稀释:
用微量(血红蛋白)采血管吸20μl血液,加至有红细胞稀释液(4 ml)的试管中,吹打几次,使稀释液与血液混匀。这样使红细胞稀释了200倍(白细胞稀释20倍)。
充池(布血)
将盖玻片的一边与计数池的纵线末端接触,然后缓慢放下,使盖玻片平放在计数室两侧的隆起上(这样可赶走盖玻片下的空气),用微量采血管或蘸有红细胞悬浮液的玻璃棒靠近盖玻片的前方边缘,靠毛细管作用将红细胞悬浮液充入计数池。室温中平放3~5分钟,待细胞下沉后显微镜下计数。若计数池未被布满或过多以致使盖玻片浮动,或弄到盖玻片外面都需重新充池(布血)。
2.计数:
于高倍镜下计数中间大方格内四角及中央的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总数。或四周四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计数视野的移动路线如图6.5-3所示。如果细胞压边线,则按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原则进行。如果各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相差
20个以上(鱼类红细胞相对较少不应多于10个),四周各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相差8个以上,则说明血细胞分布不均匀,需振荡稀释液,重新充池(布血)。
3.计算:
红细胞数·L-1=N·200·10·25·5-1= N·10000
N:表示5个中方格内数得的红细胞数;
25·5-1:将五个中方格红细胞数换算为一个大方格内红细胞数; 10:将一个大方格内红细胞数换算为1μl血液内红细胞数。
200:为血液稀释倍数。
[注意事项]
1、取血操作应迅速,以免凝血。
2、吸取血液时,采血管中不得有气泡,吸血和稀释液的体积一定要准确。
3、计数时,显微镜要放稳,载物台应置水平位,不得倾斜。一般在暗光下计数的效果较好。
4、血细胞计数板洗涤 血细胞计数板只能用清水浸泡、漂洗和蒸馏水漂洗,然后以滤纸吸干。
[实验结果]
报告该实验动物的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并对全班的结果加以统计,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思考题]
1.稀释液装入计数板后,为什么要静止一段时间才开始计数?
2.显微镜载物台为什么应置于水平位,而不能倾斜?
3.分析影响计数准确性的可能因素。
实验七 反射弧分析及脊髓反射活动观察
[实验目的]
1.通过对脊蛙的屈肌反射的分析,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2.以蛙的屈肌反射为指标,观察脊髓反射中枢活动的某些基本特征,并分析它们产生可能的神经机制。
[实验原理]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适应反应过程称为反射。较复杂的反射需要由中枢神经系统较高级的部位整合才能完成,较简单的反射只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较低级的部位就能完成。将动物的高位中枢切除,仅保留脊髓的动物称为脊动物。此时动物产生的各种反射活动为单纯的脊髓反射。由于脊髓已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正常调控,所以反射活动比较简单,便于观察和分析反射过
第15 / 19页
程的某些特征。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引起反射的首要条件是反射弧必须保持完整性。反射弧任何一个环节的解剖结构或生理完整性一旦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
完成一个反射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射时。反射时除与刺激强度有关外,反射时的长短与反射弧在中枢交换神经元的多少及有无中枢抑制存在有关。由于中间神经元连结的方式不同,反射活动的范围和持续时间,反射形成难易程度都不一样。
[实验药品与器材]
硫酸溶液(0.1%、0.3%、0.5%、1%)、1%可卡因或普鲁卡因。蛙类手术器械、铁支柱、玻璃平皿、烧杯(500 ml或搪瓷杯)、小滤纸(约1 cm×1 cm)、纱布、秒表。
[实验方法与步骡]
1.标本制备
取一只蟾蜍,用粗剪刀由两侧口裂剪去上方头颅,或用探针沿枕骨大孔刺入脑腔,破坏脑髓,制成脊蟾蜍。将动物俯卧位固定在蛙板上,于右侧大腿背部纵行剪开皮肤,在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沟内找到坐骨神经干,在神经干下穿一条细线备用。将脊蟾蜍悬挂在铁支柱上。
2.实验项目
(1)脊髓反射的基本特征:
①骚扒反射 将浸有1%硫酸溶液的小滤纸片贴在蟾蜍的下腹部,可见四肢向此处骚扒。之后将蟾蜍浸入盛有清水的大烧杯中,洗掉硫酸滤纸片。
②屈肌反射和反射时的测定:在平皿内盛适量的0.1%硫酸溶液,将蟾蜍一侧后肢的一个脚趾,浸入硫酸溶液中,同时按动秒表开始记录时间,当屈肌反射一出现立刻停止记时,并立即将该足趾浸入大烧杯水中浸洗数次,然后用纱布擦干。此时秒表所示时间为从刺激开始到反射出现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反射时。用上述方法重复三次,注意每次浸入趾尖的深度要一致,相邻两次实验间隔至少要2~3 s。三次所测时间的平均值即为此反射的反射时。再用不同的硫酸浓度测定反射的反射时。
(2)反射弧的分析
①分别将左右后肢趾尖浸入盛有1%硫酸的平皿内(深入的范围一致),双后
第16 / 19页
肢是否都有反应? 实验完后,将动物浸于盛有清水的烧杯内洗掉滤纸片和硫酸,用纱布擦干皮肤。
②在左后肢趾关节上作一个环形皮肤切口,将切口以下的皮肤全部剥除(趾尖皮肤一定要剥除干净),再用1%硫酸溶液浸泡该趾尖,观察该侧后肢的反应。实验完后,将动物浸于盛有清水的烧杯内洗掉滤纸片和硫酸,用纱布擦干皮肤。 ③将浸有1%硫酸溶液的小滤纸片贴在蛙的左后肢的皮肤上。观察后肢有何反应?待出现反应后,将动物浸于盛有清水的烧杯内洗掉滤纸片和硫酸,用纱布擦干皮肤。
④提起穿在右侧坐骨神经下的细线,剪断坐骨神经,刺激右后肢趾,观察有无反应?
⑤以探针捣毁蟾蜍的脊髓后再重复上步骤,观察有何反应。
[注意事项]
1.制备脊蛙时,颅脑离断的部位要适当,太高因保留部分脑组织而可能出现自主活动,太低又可能影响反射的产生。
2.用硫酸溶液或浸有硫酸的纸片处理蛙的皮肤后,应迅速用自来水清洗,以清除皮肤上残存的硫酸,并用纱布擦干,以保护皮肤并防止冲淡硫酸溶液。
3.浸入硫酸溶液部位应限于一个趾尖,每次浸泡范围应一致,切勿浸入太多。
[实验结果]
1.描述各项实验结果,探讨形成的机制。
2.说出有反射活动时的反射弧的组成。
[思考题]
1.右侧坐骨神经被剪断后,动物的反射活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损伤了反射弧的哪一部分?
2.剥去趾关节以下皮肤后,不再出现原有的反射活动,为什么?
[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释]
在测反射时时,有可能出现H2SO4的浓度低,反而反射时短。
(1)随着实验进程,标本产生了适应性,反应灵敏性下降,因此浓度增加,反射时有可能增加。
(2)标本本身兴奋性就很低。
第17 / 19页
实验八 胃肠运动和小肠吸收观察
[实验目的]
观察胃肠道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以及神经和体液因素对胃肠运动的调节。了解小肠吸收与内容物渗透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
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自动节律性,可以形成多种形式的运动,主要有:紧张性收缩、蠕动、分节运动及摆动。在整体情况下,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受到神经和体液的调节。阿托品具有松弛内脏平滑肌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解除平滑肌痉挛。兔的胃肠运动活跃且运动形式典型,是观察胃肠运动的好材料。
肠内容物的渗透压为制约肠吸收的重要因素。同种溶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浓度愈大,吸收愈慢;浓度愈高时,反而会出现倒渗现象,使内容物的渗透压降低至一定程度后可被吸收,由于饱和硫酸溶液对肠壁具有倒渗透作用,因此,可用作泻盐(饱和硫酸镁溶液对肠壁具有反渗透作用,并且较难吸收,致使肠腔水分大量增加,具有轻泻作用)。
[实验对象]
家兔
[实验药品与器械]
保定台、手术器械、注射器、纱布、棉线、台氏液、阿托品注射液、1:10 000肾上腺素、1:10 000乙酰胆碱、5%水合氯醛酒精溶液、饱和硫酸镁溶液(或25%硫酸镁溶液)、0.7%氯化钠溶液。
[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实验的准备
(1)棒击兔的后脑(或注射10% 1.5ml/Kg水合氯醛麻醉剂)使其昏迷死。将兔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剪去颈部和腹部的被毛。
(2)从剑突下,沿正中线切开皮肤、打开腹腔,暴露胃肠。
2、实验项目
(1) 观察相对正常情况下胃肠运动的形式,注意胃肠的蠕动、逆蠕动和紧张性收缩,以及小肠的分节运动等。在幽门与十二指肠的接合部可观察到小肠的摆动。
第18 / 19页
(3) 耳廓外缘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10000)0.5 ml,观察胃肠运动的变化。
(4) 将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分别滴在小肠上,观察小肠运动有何变化?
(5)取出长约10cm的空肠一段,在其中点用线结扎,另在距中点上下各5cm处分别结扎,于是分别为两段等长的肠腔(设A段和B段)。在A段中注入5ml饱和硫酸镁溶液,在B段中注入5ml 0.7%氯化钠溶液。注射完毕后将肠置于腹腔中,30min后检查两段中各有何变化?
[注意事项]
1.胃肠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时,会导致腹腔温度下降。为了避免胃肠表面干燥,应随时用温台氏液或温生理盐水湿润胃肠,防止降温和干燥。
2.结扎肠段时应防止把血管结扎,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3.注意实验动物的保温。
[实验结果]
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纪录实验结果,并加以解释。
[思考题]
1.胃肠上滴加乙酰胆碱或肾上腺素,胃肠运动有何变化?为什么?
2.正常情况下,食道、胃、小肠和大肠有哪些运动形式?
3.哪些物质可以通过渗透压的影响吸收或排出?